同学们:
桃红柳绿、万紫千红,莺歌燕舞、春光融融,正是人间最美四月天!而今天4月23日,是一年一度的世界图书和版权日,也就是我们常说的“世界读书日”。读书本不应分时间的,无论何时都可以读书,都需要读书,都应该读书。世界读书日的设立,意在向全社会倡导读书写作理念,推动形成阅读思考习惯。今年因疫情原因同学们不能回到校园,只能居家网络上课,也减少了许多外出活动,这恰是读书学习的好时机。借此机会,我与大家分享几点关于读书的体会。
学而知 “人才有高下,知物由学。”人的性情各异,智商有高下,能力有大小,但“知物由学”,别无他法。书是知识的海洋,它富饶又浩瀚,美丽又博大,蕴含着无尽的向往和希望,吸引着人们去探究、求索。当今时代,全民阅读蔚然成风。青年人正处于读书学习的黄金时期,同学们应珍惜韶华、勤于学习,敏于求知,“一物不知,深以为耻,便求知若渴”,把读书学习作为首要任务,作为一种责任、一种生活方式、一种精神追求。通过阅读,我们可以视通四海、思接千古,与智者交谈,与伟人对话,感受人世的沧桑、历史的变迁,体味不同的人生,充实自己的生活,感悟做人的道理。多年阅读的深耕细作、静水深流,积蓄起强大的知识基础、思想动力、道德情怀、奋斗精神、创新力量,这也是阅读对我们最好的回馈。
学而思 “学而不思则罔,思而不学则殆。”学与思的关系是要解决知识积累与认知能力发展的问题。思考是读书的升华,是认知的必然,是把书读活的关键。我们读书不能死读书、读死书,而是要把书读活。只读书不思考是读死书的书呆子,只空想不读书则是陷入玄虚的空想家,要在阅读中吸收知识、探索奥秘、塑造三观、梳理情绪、形成自己的思想。思考对于我们很多人来说,并不能像呼吸一样自然,而是需要“刻意”去运行。比如,读完一本书之后,“刻意”地给自己提一些问题进行思考。同时,对知识的进行理解和思考,离不开对笔记的归纳整理,整理笔记的过程是把所读的书和所学的知识进行梳理的过程,也是自己思考的过程。因而,在阅读或是学习中,同学们要养成记录和整理笔记的习惯,随时记录书中的观点、方法,遇到或解决的问题,自己的感悟、收获等。
学而行 “知是行之始,行是知之成。”在中华传统文化的语境中,“知”是基础、前提,“行”是重点、关键,知可以指导行,行可以检验知。知可以从行中来,在行中得到丰富;行受到知的指导,又可以促进知,方能做到知行合一。“道不可坐论,德不能空谈。”有人闷头读书,成为书呆子,有人眼高手低,屡遭挫折。同学们作为新时代的传媒人,从事的工作岗位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实践性,这就要求同学们不仅要学习书本知识、理论知识,也应当勤思考、勤锻炼、勤实践,到实践基地、传媒一线历练,提高实操能力,夯实专业基础,实现由学院人到传媒人的成功跨越。笃实是一种态度,事业之路的拓展需要培养自身吃苦耐劳、务实不虚的良好品质,将难事做易、大事做实。
作家余秋雨说,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。只有书籍,能把辽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慷慨地赋予你,能把一切高贵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与你,能把人类智慧和美好对比着愚昧和丑陋一起呈现与你。希望同学们让“以读书为荣”成为自己的价值观念,“以读书为乐”成为自己的生活方式,“以读书为用”成就自己的人生梦想。